"十三五"以来我国镁产业发展情况评估和对"十四五"的预思考
“十三五”以来我国镁产业的发展变化
“十三五”以来,我国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呈现一定程度增长,行业投资效益有所改善,镁加工应用实现重大突破。
生产方面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统计数据,2018年,国内原镁产能153.81万吨,较2015年增长9.67%,增量主要来自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以及部分企业技术设备升级改造。2018年国内原镁产量86.3万吨,比2015年增长9.67%,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3.1%;而镁合金产量32.99万吨,较2015年增长36.55%,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9%。产能利用率不高,2015年为60.8%,而依照2018年的数据,仅为56.1%,最高的年份是2017年,达到66.0%。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初步统计数据,1~7月中国共产原镁47.97万吨,同比增长9.65%。三个主产区中,陕西地区累计生产28.8万吨,同比增长14.96%;山西地区累计生产7.13万吨,同比增长32.55%;宁夏地区累计生产2.6万吨,同比下降45.31%。据此估算,2019年全年产量大约90万吨,2020年将达到100万吨左右。
消费方面
中国是世界第一镁消费大国,也是镁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十三五”期间国内镁消费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018年,我国镁消费量44.66万吨,较2015年增长22.29%,年均复合增长率6.9%;用于冶金领域29.45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的65.94%,较2015年增长22.4%,年均复合增长率7%;用于加工领域14.01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的31.37%,比2015年增长20.2%,年均复合增长率6.3%。预计,2019年,国内消费量将达到48万吨左右,2020年有望达到52万吨左右。
2018年,镁消费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镁消费增速有所上升,二是镁在加工材料领域消费首次出现负增长。镁在加工材料领域消费首次出现负增长值得重视,交通领域仍然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但是3C领域减少使用。如何提高镁产品性价比,提高镁产品竞争力将是镁消费保持较高增长,镁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出口方面
据海关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共出口各类镁产品40.98万吨,同比下降10.95%,较2015年仅增长0.39%,表明我国镁产业发展结构已经逐渐转向依靠国内消费增长为主。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1~7月中国共出口各类镁产品26.85万吨,同比增长17.85%,累计金额6.98亿美元,同比增长24.35%。据此估算,2019年全年出口量约46万吨,2020年预计达到50万吨。但实际未必如此乐观,不排除国外对贸易形势预判有些偏差和汇率因素作用,导致提前采购。
行业投资效益有所改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83家规模以上镁冶炼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143.78亿元;利润总额-0.16亿元。全行业来看,经济效益同比下降106.79%。(注:此数据为国家相关部门数据,根据镁协了解的情况,镁冶炼行业皮江法炼镁企业效益较好,全行业应该是盈利的,而且盈利水平应该超过2017年)。
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镁应用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军工领域应用获突破
由中铝郑州轻研合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超轻镁锂合金成功应用于我国某型号军机吊舱,相比铝合金材质减重了46%,这是我国在航空吊舱领域首次应用这一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
高端应用有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863计划课题“新型可控降解骨修复用镁合金材料研发”通过技术验收。该课题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降解骨修复用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实现了体内“均匀可控降解”,并实现了规模化的高质量稳定制备生产,开始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实现医用镁合金材料供货。
交通领域应用不断扩大
2016年9月29日,世界第一辆镁合金轻量化电动客车在山东下线。这辆长8.3米、24座的电动客车车身骨架全部采用镁合金材料,成功用226公斤镁合金材料替代了铝合金和钢铁材料,相对于钢铁材料实现减重780公斤,相对铝合金材料减重110公斤。全镁客车的诞生,代表镁合金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自2017年下半年起,银光镁业集团成功开发出镁合金精密挤压型材,目前已成功列装36列高铁车辆、44列地铁车辆,总长度近5万延长米。
2017年12月11日,成都天智轻量化科技公司圆满完成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列车用镁合金挤压侧墙型材和地板导槽型材首批订单的交付,总长度近万延长米,成功列装本批次11列“复兴号”动车组。同时,该公司还完成了型材总长度超过1万延长米、可列装25列地铁车辆的镁合金精密挤压型材订单的成功交付。
2018年5月,已与美国公司签订镁合金汽车轮毂订单的德威股份,镁合金汽车轮毂再次通过了欧洲的检测,并陆续向德国奔驰设计公司小批量供应镁合金汽车轮毂。2018年7月26日,“一次正反挤压锻造镁合金汽车轮毂工艺技术”通过专家评审。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南德威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并有望在汽车行业实现规模化。
科技进步显著
论文数量、科技成果、专利申请和标准等。镁及镁合金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数量已经达到70个。
中国已成为镁合金国际标准主席国。
产业布局渐趋合理
冶炼产能主要集中于能源或矿产优势地区以及产业链综合优势明显的地区,比如,以陕西府谷为主的神府地区有能源优势,山西五台有矿石优势,以冶炼为主;山西运城地区进入产业转型阶段,开始往下游发展;安徽巢湖地区有矿石和离市场近的优势,同时,废渣能消纳,走产业链发展;而早期我国的镁冶炼基地河南鹤壁则是彻底退出冶炼,变成我国镁及合金的重要加工基地之一。青海正在积极探索盐湖镁资源综合利用。
产业链各环节集中度有所提高,但离合理健康仍有很大差距。2018年,国内镁冶炼企业前10名产量合计为32.58万吨,同比增长2.52%,但相对上年前10名的33.18万吨产量反而下降了1.81%。据镁业分会统计,2018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镁冶炼企业有41家,与上年持平,产量合计为78.6万吨,同比下降4.69%;年产3.0万吨以上企业是5家,与上年持平,产量合计为16.59万吨,同比下降13.32%。
2018年,前5名镁合金生产企业产量合计为27.01万吨,同比增长0.52%。
装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1)硅热法炼镁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采用清洁能源和引进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还原炉;竖式预热白云石和竖式冷却煅白的回转窑;连续蓄热精炼炉;竖罐式蓄热还原炉;大容量粗镁及镁合金连续精炼炉。
(2)镁合金加工成型装备向大型化发展
目前,国内镁加工装备最大吨位有以下几个。
压铸机
对镁合金压铸加工贡献上:国产力劲,4000吨,富士康集团引进的4200吨。
轧机
西部钛业:2800mm四辊可逆热轧机、高轧制力5500吨,可轧出2600mm宽的镁合金中厚板;1780mm六辊可逆冷轧机,最大轧制力3000吨,可生产冷/温轧产品:厚0.4~4mm×宽800~1560mm×Lmm。
挤压机
山东华盛荣镁业的4500吨挤压机已挤压出投影直径510mm产品。
锻压机
河南德威的锻压机8500吨,年后安装1.25万吨锻压机。
现阶段对比
“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的分析
产量等方面距离预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